【环球网综合报道】8月21日下午,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式在北京举行,为期4天的机器人行业盛会圆满闭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部长(主任)罗晖出席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张峰主持。
辛国斌在总结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成果时指出,本次大会呈现出五个亮点:第一,大会让思想火花“迸发”出来,是一场聚智赋能的学术盛宴。第二,大会让场景应用“灵动”起来,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产业秀场。第三,大会让赛手竞技“燃爆”起来,是一幕人才辈出的风云际会。第四,大会让科技之光“闪亮”起来,是一份全民关注的智能之约。第五,大会让技术成果“对接”起来,是一个务实合作的转化平台。发展机器人产业不仅要潜心造车更需开门迎客,我们愿与全球科技界、产业界一道,共商合作、共促发展,坚定信心、勇于前行,共同点亮智能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之光,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罗晖在致辞中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智能科技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过程,一场盛会带动一个产业,大会的持续举办进一步凝聚了跨领域协同发展的新共识,展示了前沿技术创新应用的新成果,强化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支撑。中国科协作为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主动对标国家的重大需求,积极抢抓新机遇,以打造国际性学术交流和产业平台合作为基础,不断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寻求更大空间和更多机遇。
靳伟向与会各方至感谢辞。他说,北京将持续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引领,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继续发挥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主场优势、平台优势、先导优势、政策优势,建设数字化的装备与机器人的产业基地,探索多元化产业创新的发展机制,健全精准化的机器人产业政策体系,完善高端化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的生态,打造国际化创新型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巩固壮大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为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本届大会还产生了两项纪录,分别是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脑控打字赛会记录和四足机器人群体侧滚翻世界纪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劲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杨秀玲分别为两项纪录颁发证书。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劲松颁发证书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共创共享 共商共赢”为主题,注重产业与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技术风向标、应用展示台、产业加速器。
大会论坛“线上线下结合,云端实体互动”,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和行业精英等300多位嘉宾聚焦学术前沿,围绕未来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热点话题,分享洞察与远见;3大主题峰会,46场专题论坛、国际双多边会议及配套活动,为产业界搭建起国际化“大讲堂”,让现场和远程观众深度感知智能产业的时代脉搏。大会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最强大脑”。
大会博览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理念,汇聚展出了136家企业及科研机构的500款先进技术和产品,创新推出一大批“机器人+”应用场景,鲜活展示了机器人正在深度融入制造、农业、医疗等千行百业。一体化关节模组、智能咽拭子采集机器人、室外喷涂机器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等36款新品发布亮相;滑雪六足机器人、冰壶机器人在定制赛道展示表演;百余只仿生四足机器人上演了群控舞蹈秀。30家减速器、控制器、操作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企业集中展示了产业链攻关成果,标注着各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坚实足迹。博览会现场成交额72亿元,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技术风向标、应用展示台、产业加速器。
戴上脑电帽用“意念”打字、首次进行图灵脑机测试,本届大赛进一步提质创新,聚焦技术、技能、科普3大竞赛方向,贴近行业应用需求,设立“共融机器人挑战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应用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共4大赛事、56个赛项、142个组别,新增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组别。全年参赛选手首次突破6万人次,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后备力量。
据初步统计,大会现场参观人数5万人次,论坛、博览会、大赛在线观看直播人数2400万人次,短视频平台话题参与人数3.5亿人次。
本次大会注重产业与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2-2023年机器人十大前沿技术》、《2022-2023年十大机器人应用热点产品》等重要研究成果。优秀项目集中路演,30余家投资机构现场对接,举办多场产业研修班、供需对接会等特色活动,组织落地企业与经开区交流座谈,推动产业务实合作。
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功举办7届。未来,机器人技术将继续与千行百业融合发展,深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助力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