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制造正构筑起推动上海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提出三年内完成100家智能工厂建设。这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无人工厂”。在此推进过程中,预计将新增1万台机器人,拉动新增投资300亿元,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这些变化将带动工人的工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从前工人浩浩荡荡上下班的情景,如今很少出现在智能工厂的门口。在机器换人的时代,工人如何“适者生存”?他们的新价值如何发挥?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上海青浦的永恒力工厂,记录发生在一家生产特种设备的智能工厂里的工作变化。
蹲点焊接车间
永恒力叉车上海工厂,于2013年正式投产,占地6万平方米,共有5条生产线,生产四大类叉车,工厂的年产量在2万台左右,产品主要销往亚太、欧洲等地区。
上午8点15分,记者换上防护胶鞋,和工人们一起,踏进了生产车间。空旷、整洁,是记者迈进工厂后的第一感受,据介绍,整个工厂占地6万多平方米,一线在编工人仅150人。
焊工:工厂里最热的工种
如果把整个工厂看作是一条最大的流水线,那么除去物料分配环节,焊接是整条生产线最先经过的一道工艺。这个组里的工人们穿戴着整个工厂里最特殊、最昂贵的工作服,一套三层衣服和一层帆布一样厚的阻燃防护服、一个类似透明面罩的头盔,在开始焊接工作前,他们还要戴上一个“呼吸机”连接到头盔里,用于净化头盔内的空气。据了解,这样一套装备价值2万元。
10分钟不到的开工例会后,焊接工人们就三两散开去往各自的岗位,那一刻记者还没意识到,这或许是焊接工人忙碌的一天中,为数不多较为轻松、舒服的时刻。
忙碌状态下的焊接车间,与记者想象中智能工厂的生产场景相差甚远。当天,室外温度大约在30℃左右,然而,焊接工人“全副武装”手持焊枪, 伴随着“火花四溅”,在开工后片刻,记者就感受到,焊接车间里的温度变得十分闷热。
焊接车间的生产任务,是将叉车车身、门架以及叉车上的一些零部件,依据不同产品要求焊接在一起,焊接完成后,工人们还要对焊材进行反复打磨处理,才能确保产品表面的平顺度。记者在一旁观察,通红的火苗将工人们的脸颊“烤”得通红,身上、脸上被汗水浸透,这非常考验他们的体力和耐力。
火花四溅,职业危害多
“夏天最热的时候,室内温度差不多要超过35℃了,衣服一整天都没有干的时候,”趁着上午休息间隙,电焊工艾超群摘下装备,呼吸到了室外新鲜的空气,才愿意和记者多聊两句。他已经是个从业十几年的老电焊工了,今年37岁,2004年从老家安徽来到上海。
在采访之前,记者就被“提醒”过,也许是因为工作环境导致,也许是选择这一职业人本身具备的共性,焊工是工厂里最有“个性”的一个群体。但在真实接触后,记者发现,之所以会给人这样的印象,或许是因为焊工一旦工作起来,因为装备严实,再加上工作环境的危险系数,根本没功夫和人搭话。
老焊工艾超群的聊天风格的确直接坦荡,他直言,自己是在结婚生子以后才去考的焊工资格证,原因是担心当了电焊工以后对身体有影响。
艾超群的担忧不无道理,记者了解到,电焊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还有长时间的强光、噪音和高温环境,以上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确增加了患职业病的风险。
“每年公司会对焊接岗位的员工安排职业健康检查,查出来各项都还好,就是听力测试出来有点受损,不过还在范围内。”艾超群表示,工厂为他们提供的劳防用品已属业内最高标准,比如连接头盔的“呼吸机”,就是到了这家工厂他才第一次用上,“我以前干的工厂里,对脸部的防护就是一个手持面罩,工友们下工后走出来,一个个像‘乞丐’一样,衣服上全是被烫破的黑洞,防护服就是一层薄布而已。”
不过,再高级的劳防用品,也阻断不了高温对焊工的折磨,艾超群忍不住抱怨,夏天工作间里的温度实在太高了。的确,焊枪带来的高温,让焊接车间每年从5月份到10月份,整整半年的时间里都是“高温地带”。而电焊工作时,由于环境里到处有火花,工作间不可有空气对流,自然不能装风扇,一热再加上一闷,夏天就成了焊工最难熬的季节。
35岁以下年轻人难招
当然工厂也在想办法试着改善这一问题,记者观察到,在电焊车间里每一排的竖梁上,都装有一个工业用空调,不过感受下来,制冷效果确实微乎其微。记者从物业了解到,由于焊接车间的环境中存在烟尘,在空调启动后无可避免会被吸入空调机内,宕机、不制冷的情况多次发生,他们也正在想法改善。
深入了解焊工这个职业之后,记者发现其工作辛苦、职业暴露、发展空间有限,关键是它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种,所以慢慢选择这份职业的人越来越少。
永恒力人力资源经历苏丹介绍,如今的焊工市场,几乎招不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焊工的工资一直以来都是普通工人当中最高的,一般是两倍,但即便是这样,也很难招到人。”
同时,焊工是普通工人中入行门槛相对较高的,需要考取不止一本技能证书,并且,焊工根据焊接种类区分为很多种,有电焊、气焊等等,再加上大部分工业制造型企业需要焊装环节,市场对于焊工的需求量很大,因此相对其他工种,用人缺口较大。
“欢迎焊接机器人的到来”
招不到年轻人、工作环境又那么艰辛,对于一家智能工厂而言,为什么不用机器替代人工焊接?实际上,“欢迎焊接机器人的到来”,也是一部分焊工内心的真实期盼。
同样来自安徽的王跃,虽然仅比艾超群小一岁,但他的焊接工龄不到艾师傅的一半。他说,自己跟别人聊起入行初衷,常常会招来质疑,“当焊工前我在一家高端物业公司上班,有一次上班路上看到路边一个焊工在工作,他手里拿着焊枪,火花包围着他,我觉得那个画面太帅了,”就这样,他放弃了家人眼中体面、但他认为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成了一名焊工。
王跃选择职业时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和他的工友相比,他平日里思考的深度也不同。他喜欢焊工这份职业,但他不喜欢高温、烟尘的糟糕环境;他认为焊工是个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之所以出现年龄断层,是因为环境差、强度大让年轻人止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机器人走进这一岗位。
王跃说,自己注意到有些焊接工艺要求不高的工厂,焊接机器人以及各种专用自动焊机已逐步减少或替代了部分焊接工人,但是还有相当多的焊接场景还不得不依靠有经验的焊接工人来进行焊接。
“机器换人”仍待技术攻破
电焊工作中,特别为叉车这类大型设备焊接“骨架”,需要不同的焊接手法,平焊、 仰焊、 立焊等都会涉及到,其中仰焊难度最大,稍有不慎会造成焊缝不成形,或者形成焊瘤,影响焊接质量或外观。为了一气呵成,经验丰富的焊工师傅通常要举着焊枪,非常平稳地从头焊到尾,不能有丝毫的偏移。他说,这样的技术,目前没有任何一台焊接机器人做得到。
“我听厂里的技术人员说,1台焊接机器人大概需要70万元左右,可以干4个焊工的活,但是需要一个很大团队,保养和维修它们。而且目前用机器做工装夹具设计这些比较困难,它们只能焊接小的零件。”
看书,是王跃业余时间最大的消遣,也给了王跃谈论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的底气。他说,自己也看过不少制造企业的转型案例,反倒并不担忧被机器替代。
他告诉记者,目前来看,自动焊接设备完全取代焊工还不现实,即便有一天,机器人的技术能完全取代人工了,那时候同样需要相应的焊接机器人操作人员,只不过焊工的技能需要重新定义,但绝不是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