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科技、媒介与艺术”展览的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在东莞市东城33小镇华南美术馆举行。整个展览将持续到10月10日。
艺术与科技既相异又相同,艺术需要科技的发展,科技也需要艺术的展现。本次展览的主题围绕机器、人工智能、虚拟世界展开,通过艺术探讨当代语境下人与机器、智能的关系,人如何去思考自我意识和存在价值。
展览邀请了01小组(梁链喜、陈荣彬)、冯晓峰、劳大伦、罗峣岚、屏幕间、谭景聪、袁鹏博、郑龙一海,8位/组艺术家向公众展示各自的艺术创作和研究,将当代艺术的新观念、新思考带入东莞。
展览的观展方式以一种非常规的视角代入,通过路线命令、交互等形式,让整个观展过程像是被某种程序设置,展览共分为三个板块:“I.初代,爱德华的剪刀;II.后赛博格时代;III.未来,人文主义的末日?”在展览的末尾设置了文献阅读区,特邀706虚拟现实小组作为观察小组,呈现他们对于虚拟现实的三次讨论的资料记录。
此次展览的学术指导冯原表示,青年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已经演化成一个很容易识别的概念,什么是青年?展览就吻合了对青年的其中一个定义,青年必须带有数据化特征,必须带有未来主义的特点。
华南美术馆助理执行馆长、策展人张秋怡表示,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政治、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加速文化艺术的变革,正如20世纪60-90年代的科技黄金时代,众多发明间接促进了艺术流派的多元发展。在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的人文艺术应该如何发挥它特有的社会作用,拆除隔膜,介入到公众,正是本次展览想引发的思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葛宇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冬庆